校级一流课程《播音发声》

时间:2024-04-27     来源:文化传媒学院     阅读0

一、课程名称

播音发声(校级)

二、课程简介

《播音发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为发声标准与发声要求,主要包括发声的基本理论、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及共鸣控制、声音的弹性、情声气的结合、普通话测试的基本要求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发声的原理和艺术语言发声的要求及需要掌握的要领,声音清晰、集中、圆润、明朗、朴实、大方。初步具备一定声音控制能力以及利用声音弹性的变化适应不同语言环境语言表达的应用。   

三、1.课程负责人

d92d924e91acfd7

冀鹏+专职教师

2. 课程团队成员

-42ebd0d932788a15

闫丽莎白+教研室主任

-164d75bb17bb3f2a

刘晓宇+副院长

-5bc1bf49e9cfb162

王紫藤+专职教师

4ebec27c89376d87

王一鸣+专职教师

四、课程创作与创新

1.减轻理论教学比重,加大实践力度。

传统的播音发声教学大多采用“大课—理论课”和“小课—实践课”的搭配方式,但无论是理论课和实践课,学生都是被动的接收者,只是按照教师的进度学习,盲目行为无效。新媒体环境下,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树立节目意识和受众意识,主动参与节目的各个制作环节当中去,因此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采取项目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依托教材设立单元模式,教师充当引导和顾问的角色,起到把关和监督的作用,在课堂实施中学生的表现可以变得更为积极。

2.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共同完善教学体系。

在课程中坚持传统的发声体系、胸腹式联合呼吸、喉部控制、口腔控制、声音弹性等,并依托传统播音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集中培养。同时,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对语音发声和表达技巧的要求,培养学生从“单一的播讲式”到“互动的口语对话”的转换,培养学生语言的快速组织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对相关话题、相关情景的语言描述和表达,并形成具有个人特质的语言风格。依托新媒体平台,在学生完成相应训练项目后,教师检验项目地完成成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广播、网络电台等线上平台方式,将项目成果进行展示、互动和交流。

3.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相结合,突出学生个性。

目前课堂上进行的基本都是普适化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音色特征,激发学生潜力,形成独特、新颖、且符合时代、市场特性的表达方式。

五、课程成果

(一)团队教师成果

1.主持校级课题“山西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融屏输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KY202119);

2.山西省社科联课题“基于云平台技术的山西红色文化移动有声阅读体系构建”(项目编号:SSKLZDKT2021159);

3.山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于PBL的《播音创作基础》四步循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J202188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商业配音》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101041002);

5.校级一流课程《播音创作基础》建设;

6.校级课题“《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模式建构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JJY202126);

7.在国家级期刊《科技传播》发表学术论文1篇《“智能+”时代山西红色文化有声读物传播路径研究》;

8.参编教材《播音主持综合训练教程新编》。

(二)比赛成果

1.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山西赛区 二等奖

2.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三等奖

3.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二等奖

4.指导学生获“曹灿杯”全国朗诵大赛山西赛区大学语言组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5.获新丝路朗诵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6.获山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优秀指导教师奖。